Tuesday, 7 July 2009
Sunday, 3 May 2009
UNIQLOCK
UNIQLO最新的音乐屏保系列,今天突然发现音乐变了,变得比较舒缓,整体色彩也变得暗淡了些。但还是保持了原有节拍与秒钟的吻合。有意思。盯着看都可以不知不觉看上半小时。
原来音乐只有在晚上才会变。。。。。。
原来音乐在每天不同时段都会变。。。。。。。
Tuesday, 28 April 2009
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有感
今天半夜快12点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最后一章的内容往往给人一震,这点和《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死差不多。“我”抛弃了现实世界而走向了自己心中的世界,和我想象的正相反。这也是我喜欢的,要是和大家的预料一样的话就失去文学小说的意义了。我觉得其实这时结局对整书的影响并不大,只是正说与反说的问题,好像有时我们使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的道理一样。重点是过程,现实与虚幻,外在与内心,在村上的故事里巧妙的展现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非凡的文学想象力。
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读村上是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的,然后陆续读了《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斯普特尼克的恋人》以及一些短篇。我个人比较喜欢读长篇,觉得小说写成长篇读起来才有意思。到现在还是觉得《挪》最感人;但《世》最有哲理,发人深省,坦白讲《海》没看太懂。
我觉得任何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行业,如设计,写作,作曲等,都有技巧和思想两个层面的含义。能够在两个层面都达到高水平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缺一不可,其中思想水平又是最难提高的。
Thursday, 23 April 2009
斜射的阳光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离开新加坡。当然原因有很多了,工作,地域等。但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听起来可能有一点荒谬,就是“斜射的阳光”。
古典油画中的场景和人物都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和张力,这是因为画家眼里的场景中的光是从斜上方,而不是正上方或正前方射来的,这种光线下的场景和人物有着更强烈的明暗对比,有利于突出其特征。由此欣赏者才会觉得画面很美很有张力很感人。在我中学画素描石膏头像时,大家也都喜欢将石膏像侧对这阳光,这是一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在斜射的阳光下的场景是最美的。由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地方与太阳的夹角也不同,只有与太阳的夹角呈大约30度到60度时,阳光才是斜射的。南北回归线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南和最北的界线,也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产生斜射阳光最多的地方是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除了南北极圈的地方。由于地球上南回归线以南的陆地很少,所以就集中在了北温带和部分北寒带的部分。生活在这样地方的人的看到的一切可以得到最多斜射的阳光, 看到的事物最美的角度的机会最多。也就不难想象古往今来这些地方的人文气质最浓厚的原因了,如古代的中国,地中海诸国;现代的欧洲,美国,日本。绝大多数名流史册的文人学者艺术家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诚然,他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觉得他们与太阳的夹角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吧。想象一个常常看到事物最美的一面的人是否会有更多的艺术灵感呢?
很可惜的是,新加坡很少见斜射的阳光,只有清晨和傍晚,大部分时间阳光是垂直的,投在建筑上毫无张力。也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那个地方的原因了。芬兰虽不像法国意大利那样地理位置完美,但也算合格吧,只要有太阳出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斜射的。
另外,四季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是另一个话题了。
接下来做的事(一)
设计(Design)与商业设计(Design for Business)
商业设计和设计本身有什么差别呢?自从人们发现设计可以为商品创造巨大的附加值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就会设立自己的设计部门,或寻求设计顾问公司的帮助。那么,设计原来的目的和流程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大公司都有着一套类似的商业模型和运作流程,往往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把产品更好更多更快地卖给消费者,那么,他们就必然会分析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就生产什么给消费者。设计也毫无疑问被卷进这个流程里,产生了类似设计流程(Design Process),设计战略(Design Strategy)这样的名词。只要知道了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就设计什么,这种产品设计出来消费者就一定会买!多么完美的逻辑阿,这就是商业设计。设计师其实不需要什么想象力,按照流程就能做设计了。由此还产生了一些类似设计经理(Design Manager) 的头衔,专门来负责管理流程和与其他部门沟通,而不用去做真正的设计。商业设计虽在设计的范畴之内,但我觉得他偏离了设计的初衷,约束了设计师本身的想象力和扭曲了设计师的社会职责。那么,什么是设计原本的样子呢?我觉得设计是设计师凭借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事物的理解,加上超凡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对人们生活有启发的东西。就好像小说家,作曲家,导演,画家一样,只是设计师创造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而不是纯欣赏的,但都是对人们有所启发的。创造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流程,有时就是灵光一现。然而,关键是灵光一现只是表象,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周围的一切那么敏感的,那需要强大的“内力”!这种内力是长期积累的,有时甚至是天赋。她是一种超凡的想象力,能将一些东西巧妙的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东西,引发大家的共鸣。如果看到了这东西你会说“噢,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或“啊,太妙了,这种东西早就该有了”或只是简单的“真有意思!”。举个例子,好像文学中的比喻(metaphor)这种修辞法,在设计中也被巧妙的用到。NAOTO FUKASAWA 设计的CD PLAYER将CD 唱机“比喻”成风扇,让你听音乐时感觉音乐好像风吹过来一样。这位设计师有着与文学家同样的想象力,不是么?这种能力不是每个设计师所具备的,这是是为什么从事这类设计的人总是凤毛麟角的最主要原因!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商业设计的主要需求。商业设计要的是流程和流程下的结果。
话说回来,由于产品设计师设计的东西是产品,而且多半是批量生产的产品,这就不得不和商业行为紧密结合,因为不像画家去画一幅画,是可以独自完成的。产品设计必须与商业行为紧密结合,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反对使用商业模式来操纵设计,设计的过程应该更多的依赖于设计师本身的能力!
当然,我承认这种看法有些偏激,按照这样的尺度来衡量设计师,90%的设计师都不合格。但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就必须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自己!
Sunday, 8 February 2009
TRUCK & WOODWORK
TRUCK和WOODWORK是两个做木质家具的设计公司,都是不大的studio,设计风格类似,讲究朴素自然没有多余装饰,强调运用材质本身的特点,以实用为最高原则。这类的设计一直是我所青睐的,但给我最大启发的则是这两家公司的创立过程和成长经历。
先来看TRUCK http://www.truck-furniture.co.jp/
先来看TRUCK http://www.truck-furniture.co.jp/
第一次听说TRUCK是通过新加坡的一个电视节目《设计达人》,这是一个介绍不同设计领域优秀设计师的系列纪录片,地域包含了日本、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领域涉及建筑、产品、服装、视觉传达等。节目内容做的相当不错,虽然新加坡的设计业起步较晚,但电视制作水平还是不错的。TRUCK就是其中一期节目介绍的,不过只有短短15分钟。TRUCK是由一对夫妻创立的。做自己认为对的设计——我想这是绝大部分设计师想创立自己的设计公司的主要原因吧,这对夫妻也不例外。他们厌倦了市场上缺乏人情味的设计,就自己创立公司,坚持自己的理念。他们以定制家具起步,主要为有钱人设计定做的家具,现在有些名气了就会设计一些样品吸引人来买。由于不是批量生产,所以很贵,也应该不能当时买而要预定的。他们的工作室在偏远郊区,生活和工作是一体的,好像在一个室外桃源一样,只有送货时才能和外界的人说上话。家里的所有家具都是自己设计的,丈夫、妻子、小孩、爱犬和小猫们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不就是我期望的生活么?
再来看WOODWORK http://www.woodwork.co.jp/index.html
再来看WOODWORK http://www.woodwork.co.jp/index.html
最开始知道WOODWORK是在上次去日本前买的一本书叫做《设计东京2.0》,然后在东京时我就特地造访了这家店。这家店是两个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开创的,设计理念和TRUCK类似,都是讲究运用材质的本质,不做多余装饰,很大气。他的店面虽然在东京市区但是很难找(至少对我来讲),不过店面设计很不错,虽然不大,但很精致。据说地下一层就是个木工坊,店里的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的。由于人手有限(一共就四个人),设计师也有时候出来变成店员,和客户交流,改善自己的设计。好玩的是,木工坊还可以用来教小朋友做简单的木工,这也不失于一个创造额外收入的方法。对WOODWORK的历史我了解不多,但我知道设计师们在这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展示给大家,被大家认同。
小结一下,这两家设计公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去商业化。他们的设计理念不同于商业化设计。商业设计是以客户为导向,客户喜欢什么就设计什么,包括大公司的设计部门或普通的设计公司(例如IDEO等)。而TRUCK和WOODWORK则是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为导向,自己认为什么是对的就设计什么。我从事商业设计多年,对此已生厌倦之心,正努力试图改变方向。
2)以木材为主题。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以木材、金属或陶瓷为材质的设计可以不依赖大批量生产。优点就是避免了很多复杂而设计师所不为熟悉的商业流程;缺点就是由于不能大量生产,成本大增,只能面对小部分的客户。但这不失于成为设计师创业的很好的开始,因为大部分的流程都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比较驾轻就熟。
3)人员少。夫妻开店或朋友开店,都是只有老板和极少的员工而已。这主要是资金所限。但也透漏了设计师的另一个特点:内敛,不愿扩张。因为这样的店以后也往往不会做到大规模。
4)地点偏僻。这也是资金的关系,同时,我也会希望远离喧嚣的城市,更贴近自然一点,以免被那些糟糕的商业设计污染了。
Friday, 6 February 2009
由MUJI的吹风机看到的
今天偶然看到MUJI出了个PLAY MUJI的网站,很有意思。他通过日历的形式展示了其产品的独特的使用方法,加上flash动画,使人一目了然。http://www.muji.com/playmuji/
其中有一个吹风机的设计吸引了我。虽然我不是女生,但我想女生应该会觉得这个东西真的解决了她们的困扰吧,尤其是长头发的女生。透过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我发现一个好的设计师也一定是个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的人。这样的人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十分敏感,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和思考。我很讨厌一些设计公司或大公司的设计部门的所谓的设计流程,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了这么多年,发现他们非常善于把这些流程做的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完善,好像一部机器,设计师只要按照这个流程,有“创意”的产品就会被设计出来。结果就是,所有的公司都在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市面上的产品就会看起来千篇一律,我称它们为“乏味的创意”。其实MUJI也不乏在标准设计流程下产生的产品,它们也很实用漂亮,但也很平庸,没办法打动人。而这个吹风机则不然,当你发现它可以站在那里吹风,而你可以腾出两只手来揉搓你的长发时, 你是否发现这就是你长期以来想要的却没有的东西呢?这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看了和用了那么多好的产品设计,其实不难发现一些方法(这里不是指造型的方法,而是思考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固然重要,它可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且有意义的产品,然而我觉得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更为重要,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好的生活。它可以帮助你发现问题,这是产生所有想法的源泉。
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有的人来讲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是可以培养的。我觉得这好像是一种内功的修为,决不是短时间可以练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对生活积极的心态。
后记:我问了一个长头发的女生这个设计好不好,她说很好但不算很实用,因为吹头发时都是从上往下吹,这样干得快,而放在桌子上只能横着吹而已。想想也是,使吹风机站在桌子上可能只适用于最后烘干的一步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